(相关资料图)
疫情后供给因素对于中国出口的重要性上升。中国商品出口=海外需求?商品需求占海外总需求之比?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而中国出口份额波动性明显加大,使得其对出口金额的影响上升。疫情初期由于中国完备工业体系带来的相对供给优势而上升,随着海外供应链瓶颈逐步缓解,中国出口份额边际有所下降。而2023 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供给恢复和积压需求再度推动中国出口份额有所回升。从数据分解来看,边际上和中国出口份额变动镜像关系最强的还是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也与年初以来中国出口增速高于主要亚洲经济体相一致。
对比各个口径下的中国出口份额。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三个数据库可以用来计算中国的月度出口份额,分别是WTO Monthly Merchandise Trade Value、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CPB World Trade Monitor。而从月度数据来看,各个口径下的中国出口份额数据呈现一定差异。例如2023 年3 月,CPB数据显示中国出口份额为17.9%,高于2022 年12 月的14.8%和2023 年1-2 月的15.4%,但是WTO和IMF数据分别显示中国出口份额为15.8%和14.9%,虽然都高于2023 年1-2 月的14.9%和13.7%,但是低于2022 年12 月的16.4%和15.4%。然而从年度数据来看,三个口径下的中国出口份额走势基本一致,而且与UN Comtrade口径下的中国出口份额也比较一致。
2019-2022 年,WTO口径下中国出口份额分别为14.4%、15.9%、16.4%、16.0%,IMF口径下中国出口份额分别为13.3%、15.0%、15.3%、14.7%,CPB口径下中国出口份额分别为14.0%、15.3%、16.0%、15.5%,UN Comtrade口径下中国出口份额分别为17.2%、19.0%、19.6%、19.1%,皆呈现2019-2021 年上升、2022 年小幅下降但仍然高于2019 年的走势。
各个口径下的中国出口份额差异主要来源于包含的经济体不同以及季调方式差异。一方面,各个口径下对于中国出口份额分母端的“世界”所包含的经济体有一定差异,WTO口径下,计算中国月度出口份额时共使用了72 个经济体的出口金额加总作为世界出口金额;而IMF口径下,月度世界出口金额以汇报数据的100 个经济体为基础并通过估算其他经济体的出口金额来加总得到。另一方面,CPB口径下,无论是作为分子的中国出口金额还是作为分母的世界出口金额都是季调后的数据,因此CPB口径下月度中国出口份额显得相对更为稳定。因此,综合来看,我们更为推荐使用CPB World Trade Monitor作为月度跟踪中国出口份额的指标,一是由于季调后的数据排除了季节性效应,二是其更新相对WTO和IMF更为及时,但也要注意CPB数据库缺乏双边贸易份额数据以及分品类的贸易份额数据。
出口份额也呈现结构性亮点。从总量来看,我们预计6、7 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或可能下滑,呈现二次探底特征,8 月起由于基数下降,出口同比增速或呈现边际改善特征,全年出口增速或仍为我们早先判断的N字型走势,全年同比或为-1.4%。出口份额也呈现结构性亮点。中国产品竞争力结构性改善,年初以来中国出口份额重新开始边际改善,仍然结构性高于疫情前水平,我们预计未来整体出口份额或呈现小幅回落的态势。分产品类别来看,2022 年交通运输设备、塑料橡胶、电气设备的中国出口份额分别高于2019 年5.6ppt、4.6ppt、4.0ppt,提升幅度排名靠前。而2023年1-5 月出口同比增量排名靠前的产品来也主要集中于汽车、新能源等。此外,周期性角度来看,美国去库存相对比较充分的品类,例如家电等,出口增速或也相对较高,2023 年4、5 月家电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为+2%、+1%,增速高于整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