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近日,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了2022年中国人才吸引力100强城市榜单,金昌位列第89,已连续两年入选该榜单。这一数据,印证了金昌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取得的积极成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金昌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释放人才制度体系的活力和红利,为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政策先行 优化引才“硬环境”
“到金昌短短7年时间,得益于‘人才+项目’模式,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苏军德对金昌市给予的政策支持连连称赞。
主持完成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等省部厅级项目15项,成果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金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苏军德取得耀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金昌市为引进人才提供的优渥条件。
为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金昌在政策支撑上持续发力,围绕授权松绑、创新驱动、引才聚才、平台搭建等方面制定20余项制度办法,加快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引才、育才、用才政策体系。
为着力解决人才引进用编紧缺难题,金昌积极争取开展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试点工作,统筹500名事业编制专项用于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为解决职称评聘难题,全面实行“一下放、两单列、三提高”职称评聘政策,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活力。
平台支撑 构筑育才“孵化器”
在金昌市农技中心工作的段军,是金昌本地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工作20余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从农技推广战线的一名新兵成长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领域高层次专家。在持有“镍都人才服务卡”A卡后,困扰段军许久的职称聘用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为鼓励更多专家人才大显身手,金昌实施重点领域人才支持计划,采取“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等模式,先后组织实施省、市级人才项目和市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73个,探索推行“职业院校+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市引企用”“墩苗育苗”等方式,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到企业、乡镇等一线挂职锻炼、交流学习,让人才在实践中壮骨强筋、成长成才。
产业主导 搭建用才“大舞台”
近年来,甘肃金车储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抢抓金昌“2+4”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新兴产业发展的难点是人才,可人才从哪儿来?总经理哈国斌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金昌市委市政府。
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该公司申报实施了新能源电池产业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建立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和研发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促进各类人才多渠道发挥作用,金昌积极打造人才干事创业平台,重组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粉体工程研发校企实验室、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氯碱化工、高品质蔬菜产业2个省级创新联合体,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2家、协同创新基地8家,宇恒镍网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服务配套 营造留才“生态圈”
免租公寓、购房补贴、职称评聘、外出进修……引进人才祁世轩和妻子朱瑜两人在金昌工作以来,充分享受到了当地的人才“一条龙服务”。这份诚意让夫妇二人更加坚定了当初回到金昌的选择。
和祁世轩一样享受到这份“红利”的人并不在少数。金昌市将市级人才资源开发资金从每年240万元增长到500万元,先后发放购房补贴、高层次人才岗位补助等1200余万元,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可容纳近500人居住的“拎包入住”式免租公寓,为来金创业人才提供安居保障。
常态化开展“人才服务日”活动,积极推选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不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
推行“人才金管家”服务制度,全面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和“镍都人才服务卡”制度实施办法,积极协调解决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医社保、住房等实际需求,为人才提供“一对一”“一卡式”“一站式”贴心服务,全力保障各类人才安心在金昌干事创业。
近悦远来,人聚业兴。自2013年以来,全市已集中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及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1052人。(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
关键词: